欢迎光临 咸丰县人民法院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刘文举法官

作者: 张伟     时间:2015-05-21 阅读:1224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刘文举法官

                         法官之家(微信公众号faguanzj)

                           张伟,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人民法院

  昨天在微信上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刘文举法官的生前往事和对他的评价。这篇文章在法官群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刘文举只是一位普通的基层法官,生前没有身居庙堂高位,没有高深学识和传世著作,没有因案一审成名,死时也不是壮烈牺牲,平凡而生,寻常死去,但是除了他的亲人朋友,还有许多人,甚至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为他举哀。一个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这是因为,我们从刘文举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我们都是遍布全国各地基层法院的“刘文举”。

  “刘文举”们在平凡中度过工作的每一天,但是“刘文举”们没有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刘文举”们没有谁办过能够吸引举国关注、令自己名噪一时的大要案,但是“刘文举”们承担着法院系统最繁重的办案任务,每天在案卷堆中伏案,最终脊背佝偻;“刘文举”们很少有谁能够总结出“高大上”的审判经验和专业理论,甚至出书立著,到处讲学,但是“刘文举”们每天辗转于一批又一批的当事人之间,迎来送往,说服劝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团结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刘文举”们没有谁拿过博士头衔、做过访问学者、获过教授荣誉,几乎这一辈子都没可能会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和表彰,但是“刘文举”们每个人几乎每年都是院里的“先进”、“办案能手”,还有一些人每年都是“优岗”。

  相比“邹碧华”们那些开拓者的耀眼夺目,“刘文举”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他们扎在法院审判一线,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甚至更久,日复一日办理案件,接待当事人,青春韶华早已耗尽,老骥伏枥志未松懈。静姐,就是我身边的一个“刘文举”,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审判员,在法院工作二十三年,还仅仅是个副庭长、科员,身材瘦小、言语不多,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对着电脑一声不吭地写判决书。她是个认真细致的人,细致到每遇到一个法律适用的疑难问题,她都要把办公室书柜里的业务书籍翻个遍,对每一份判决书草稿都要校稿几遍才放心交给书记员。她是庭里承办职务犯罪案件的骨干,有些案件的案卷放在办公桌上一本本叠堆起来可以夸张地超过她的身高,她总是耐心地一本一本地阅卷,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有些案件的庭审一开就是一整天,甚至更长,公诉人和辩护律师在下面激烈地辩论,她认真地听,仔细地记,从来没有皱过一下眉头。潇姐,是我身边的另一个“刘文举”,在法院工作也快二十年了,是庭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刑事和解案件的主要承办人,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好法官。她是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人,在办理每一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从未让自己的工作止于“罚”,而是重于“教”,在开庭前总是想尽办法充分了解未成年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为法庭教育做足“功课”;她是个有耐性、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在主持每一场调解的过程中,无论当事人之间分歧有多大,她总是能够耐心地倾听,巧妙地去调和,她会同情被害人的处境,也能够理解被告人家属的无奈。

  虽然刘文举走了,但是其他的“刘文举”们还在坚守,还有很多年轻的法官们正在成长为“刘文举”。有人会问坚守的意义在哪里?我想,“刘文举”似乎看起来很渺小,只是一颗螺丝钉,这颗螺丝钉或许不是必不可少,但是若没有千个万个的螺丝钉同心协力来铆牢钉固,国家司法这台巨大机器不仅不能正常运转,而且还会崩溃解体。一颗螺丝钉或许真的不会引起多大的关注,但螺丝钉这个群体应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