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薪10万背后的生存博弈!法院“放水养鱼”让企业“活”了,员工“安”了
时间:2025-05-07 阅读:132
在劳动争议案件逐年攀升的当下,如何平衡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企业生存发展,成为检验法院执行智慧的一大挑战。近日,咸丰法院通过运用执行和解机制,成功化解一起涉企欠薪纠纷,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生动的司法实践样本。
2021年,谭某入职某运输公司担任财务会计。受疫情冲击及市场环境影响,这家曾拥有上百名员工的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当谭某突然收到解聘通知时,公司已拖欠其工资及补偿金累计10万元。
"为企业奉献多年却换来一纸欠条。"谭某愤而提起诉讼。法院判决生效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但却呈现"两难"局面:申请人手持胜诉判决却难以兑现,被执行人账户空空如也却维系着上百个家庭生计。
执行法官深入调查发现,该运输公司虽暂时资金链断裂,但其运输资质、客户资源等"软实力"仍具市场价值。公司负责人坦言:"不是想赖账,实在是周转困难。若能暂缓执行,有信心半年内恢复经营。"而另一边的谭某态度坚决:"拿不到钱就让企业破产!"
面对"执行则企业亡、不执行则正义损"的困局,承办法官创新采取"放水养鱼"执行策略。通过"背对背"调解,向谭某剖析企业破产将导致的"双输"后果:不仅债权难以全额实现,百余名员工也将面临失业;对企业则释明诚信经营的重要性,督促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
经过多轮磋商,双方在执行法官的调解下最终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公司当场支付3万元,剩余7万元分两期履行,期间法院暂缓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为企业恢复经营创造空间。
后续执行法官持续跟进回访,仅用时三个月,该企业不仅全额清偿债务,还新增就业岗位近20个。谭某在收到尾款时感慨:"当初的'缓一缓',既保住了我的血汗钱,更救活了一个企业。"
本案的成功化解,是咸丰法院深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生动实践。面对涉企纠纷,咸丰法院通过建立"三步工作法":执行风险评估前置、企业经营诊断把脉、分类处置精准施策,并结合"信用修复"、"执行和解"等柔性措施,帮助多家诚信经营的企业重获生机,既助其实现了债权清偿,又保障了相应的就业岗位,实现了"办理一个案件、救活一个企业、稳定一方民生"的司法效果。